2017年2月16日從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所多項秸稈生物轉化利用技術取得新進展,率先揭示了木質纖維素丁醇發酵產物的調控機制,正在建設的國內首個秸稈綜合處理產業化系統已進入厭氧發酵工藝調試階段。
青能所在玉米秸稈水解液對產丁醇梭菌影響方面的研究取得進展,揭示了木質纖維素丁醇發酵產物的調控機制。據青能所微生物資源團隊負責人介紹,我國正大力提倡發展木質纖維素為原料的液體生物燃料,而玉米秸稈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產生的一大類具有代表性的木質纖維素原料,生物轉化玉米秸稈生產丁醇是一個變廢為寶、一舉多得的方向。但是在以玉米秸稈為原料的生物發酵過程前期會產生可溶性木素,抑制下游的微生物發酵過程,顯著改變發酵產物比例。此前科學工作者對此抑制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但具體機制并不明晰。
另外,“規模化秸稈生物天然氣工程”是青能所正在推進的另一項重大科技成果。據山東省沼氣工業化生產和利用工程實驗室負責人介紹,該項目通過自主研發的秸稈天然氣成套化技術與裝備,將秸稈和蔬菜尾菜等原料轉化為天然氣和有機肥。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中國首個秸稈天然氣直接進入天然氣管網,是實現生物質能源與傳統能源互通互用的示范項目。去年5月,年產660萬立方米生物天然氣的產業工程在平度奠基。5年內,青能所將在山東建設10個大型生物燃氣產業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