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關于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采訪時表示,希望其他國家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果作出客觀公正的的評價。
申長雨表示,中國將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應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成果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不是將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作為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的一個借口。
申長雨指出,5年來,中國出臺政策舉措,完善法律法規,積極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加大保護力度,懲處違法行為,知識產權保護正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據介紹,2017年上半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2.16萬件,同比增長16.0%。其中1600件來自國外,同比增長26%。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申請人共提交了4.3168萬件PCT國際申請,位居全球第三,標志著中國營造了良好的專利保護的營商環境。對此,申長雨指出,中國不再是陳舊印象中的“仿冒之國”,而將成為全球知識產權領軍者。
1984年,新中國第一部專利法頒布。短短三十余年過去,2015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發明專利申請110.2萬件,成為首個發明專利年度申請受理量超過100萬件的國家。
申長雨指出,在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上,中國用30余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百余年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之路。但在取得各方公認的巨大成就的同時,由于知識產權制度建立時間不長和國內區域發展不平衡、新技術不斷出現等原因,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與發達國家面臨著相同的問題,如部分地區不同程度存在著知識產權維權取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等狀況,需要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建立專利、商標、版權綜合保護的工作機制,形成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
“當前,中國的專利、商標和版權分別由不同政府部門管理。其他國家大多是由同一部門統一管理這三種知識產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李明德看來,就行政管理的角度而言,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有利于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在專利審查和授權等流程上符合簡政放權的思想。李明德告訴記者,目前專利申請和商標注冊由不同的行政機關受理,如能建立綜合管理的體制機制,將為企業和權利人帶來更多便利。
申長雨指出,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如何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需要著力研究解決。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
2017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