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特色凸顯,亮點紛呈——山東就業創業走出多個“全國率先”》
9月15日,《大眾日報》在第9版報道特色凸顯?亮點紛呈——山東就業創業走出多個“全國率先”的新聞。
原文如下:
全國首創創業大學人才培養載體
為提升城鄉勞動者創業能力,增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內生動力,我省采用大學教育的系統培養理念,在全國首創集創業教育、培訓、實訓、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非學歷創業創新人才培養載體——創業大學。
2014年,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聯合下發《關于在全省創建創業大學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全省各地結合實際創建創業大學或創業學院。經過3年的努力,目前,全省17市已全部建成創業大學,累計依托創業大學培訓10萬多人次。計劃到2018年評估認定20家左右省級示范創業大學,每處給予3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資金。創業大學成為培養新型創業者和企業家的搖籃,對促進各類創業實體的生成和發展,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案例:威海創業大學積極打造融“資源整合+交流對接+資本扶持”于一體的綜合性對接平臺,整合了洪泰基金、德厚資本、瑾元資本等多家省內外的創投導師資源和風投資本資源,持續舉辦“創業大講堂”“創業特訓營”“創業沙龍”等創業交流活動,2016年推出“大師兄成長伙伴計劃”和“創業導師陪伴成長計劃”,對創業者提供全方位、強有力的支持。
全國首創“就業扶貧車間”扶貧模式
近年來,全省各級人社部門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總體部署,堅持把就業作為脫貧濟困的長效措施,面對全省貧困人口就業渠道窄、意愿弱、能力差的實際,注重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針對不同就業需求貧困勞動力,打造了以“就業扶貧車間”就近就業模式+“創業扶貧工坊”參與創業模式+“公益崗位”互助扶貧模式“三位一體”的山東特色就業扶貧模式,為全省乃至全國開發式扶貧蹚出了新路,創造了經驗。
案例:2014年底,鄄城縣彭樓鎮返鄉創業人員郭瑞霞在彭樓工業園區租下12間房屋開設制帽公司,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第一年除去工人工資、房租、水電費等費用,賠了十幾萬元。鎮政府扶貧工作組了解情況后,確定該公司符合國家企業扶貧政策,給予大力支持。2016年4月20日,公司搬遷到“雙聯雙創,精點扶貧”車間里,企業逐漸走上正軌。車間現有留守家庭婦女58人,其中貧困人口24人。公司實行計件工資制,良好員工2800元/月,普通員工1800元/月,一般員工1400元/月。貧困戶工資在計件的基礎上上浮5%,每月滿勤獎金100元,連續3個月滿勤獎金200元,免費提供食宿,幫助貧困戶脫貧。
省級創業示范平臺獎補力度全國最大
為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求,我省通過政府投資、鼓勵高校和企業建設、社會共建等多種形式,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園區和其他各類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為創業者提供有力支撐。截至目前,我省創業孵化基地達到421個,創業園區達到164個,基本實現了每個縣市區至少一所創業孵化基地或創業園區。
發揮省級示范平臺引領作用。為指導全省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建設,省人社、財政部門從2012年開始,每年評估一定數量的省級示范創業孵化基地和園區,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省創業服務平臺健康有序發展。自2014年起,對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給予每處不超過5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資金。獎補資金主要用于為入駐企業提供就業創業服務、房租減免以及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管理運行經費。為了鼓勵各市盤活閑置房地產資源,我省對創業示范平臺獎補政策進行了完善,對直接購買或租賃已開發閑置房地產樓盤作為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被評估認定為省級創業示范平臺的,給予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
案例:在省里的政策引導下,各市也都制定了創業載體獎補政策,在對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進行獎補的同時,對省級創業示范平臺進行配套獎補。青島市對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園區),給予最高500萬元獎補,對區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園區),給予最高300萬元獎補;煙臺市對省級創業示范平臺,按照省里的標準給予1:1配套獎補,對市級創業示范平臺給予100萬—300萬元的獎補。
?
?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17年09月15日
?